銀行:該行未銷售過涉事理財產品 為客戶經理的個人行為
  昨日,約20位市民來到某銀行順德龍江支行門口,欲要回此前投入的5000多萬元理財資金。據介紹,這10多位市民均是通過該銀行的兩位客戶經理購買了屬於四家投資公司的四款理財產品,聲稱有9%、11%的高回報率,並約定一年後可本息悉數歸還,但讓他們料想不到的是,時間到了客戶經理卻說理財產品出了問題,建議購買該理財產品的市民報案。對此,該分行則回應稱,出售該理財產品純屬理財經理個人行為,與銀行無關,建議市民走法律程序維權。針對此事,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事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飛單”,屬於銀行內部人士與外邊的投資公司“勾結”,出售和銀行無關的理財產品,因而導致市民上當被騙。
  文/廣州日報記者陳緒厚
  報料:
  購高收益理財產品被套
  浙江籍的中年男子陳先生在順德龍江開有一五金廠,手頭略有結餘,平日里時常也和涉事支行有業務往來。但這次他累計被套資金1000多萬,是損失最為慘重的人之一。據瞭解,此次市民被騙購入的理財產品,隸屬於四家公司的四款理財產品,其中四家公司分別是華融普銀、中融鴻海、中合泰富和中房聯合,聲稱的回報率均在9%以上。
  陳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和該行有業務往來,所以認識了裡面一位叫蔡燕婷的客戶經理。去年6月,這位蔡經理便向他推薦了高回報率的理財產品,聲稱投入100萬以下,有9%的回報率;投入100萬以上,則有11%的回報率。見如此高額回報,又是正規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於是陳先生動心了,投入100萬購買該理財產品,隨後又和親戚、朋友一起幾次追加資金累計超過1000萬元。
  至去年年底,最先購入的理財產品半年期限已到,陳先生如願拿到那9%的利息,共計幾十萬元。但到了7月份,蔡經理卻突然稱,理財產品出了問題,建議他們去報警,於是陳先生也聯合其他“被套”市民正式報警。
  事發:
  累計被套超5000萬
  幾個月過去了,最先承諾的本息沒有蹤影,眼見自己投入的錢怕是要“打了水漂”,於是昨日,陳先生聯合其他被套住的市民前往該銀行順德龍江支行“討說法”。對此,多位被套住的市民向記者強調說,當時客戶經理也是以該銀行理財產品的名義出售的,且他們都是在該銀行大堂簽的協議,所以該銀行應對此事負責。
  記者瞭解到,這次前往該銀行討說法的近20位市民,多數系第一批購入該理財產品,因一年期限到期後卻收不回本息才意識到出了問題。據陳先生初步統計,他們購買該理財產品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千萬,而他們目前已知,就有20多位自稱被騙的市民,也就是說,僅他們最先發現的這批當事者,其被套資金就在5000萬元以上。
  銀行
  銷售理財產品為客戶經理個人行為
  據瞭解,此事共牽扯該支行兩位客戶經理,一位為蔡經理,一位為黎經理,據稱他們曾銷售四款理財產品。昨日,記者試圖聯繫這兩位客戶經理,但均未獲回覆。
  針對此事,涉事支行相關負責人公開回應稱,此事屬客戶經理的個人行為,銀行從未銷售涉事的四款理財產品,此事和銀行無關,建議被騙市民走法律程序維權。
  昨日下午,涉事支行委托律師正式發出聲明稱:該支行從未代理銷售過華融普銀、中融鴻海、中合泰富、中房聯合等基金類產品,該支行也從未與發行上述產品的基金公司簽訂過代銷協議。同時,該律師函表示,華融普銀投資基金(北京)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已由公安部立案偵查,順德持有華融普銀投資基金(北京)有限公司旗下基金產品的投資者已與公安部門報案聯繫。
  業內人士
  可能遭遇“飛單”
  針對此事,有不願露名的佛山銀行界人士向記者分析,很大可能是遇到了業內所說的“飛單”,即銀行內部人士私自與外邊的投資公司“勾結”,以銀行的名義出售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
  “如果真是‘飛單’,確實為純個人行為,那麼銀行確實無需負責。”該業內人士強調說,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是,投資公司也聲稱其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且有回報,再以高佣金、回扣吸引,從而使擁有客戶資源的銀行內部人士“心動”。
  那麼,銀行是否存在監管的義務呢?對此,該業內人士向記者坦承,雖然“飛單”並不多見,但其隱蔽性高,很難被髮現,“完全脫離了正常的監管範圍,一般客戶也不會去向銀行追問,是否確實存在該理財產品或代銷該理財產品”。
  該業內人士還透露,為增加迷惑性,有的合同、協議上還有銀行的LOGO或標誌,但其實其合同、協議均和銀行無關。因此,他建議,“購買此類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其合同、協議,不能純粹聽客戶經理的‘空頭支票’。”
  針對此事,該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這個騙局並不難發現,與市場一般4%的回報率相比,9%、11%的回報率高得“離譜”,一看就不靠譜,還有那麼多人被騙,實在是太缺乏理財知識了。  (原標題:買理財產品被套牢 五千萬資金去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i63qibjx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